活動主題:2022台灣臨床心理學學術研究研討會
活動時間:111年04月16-17日
活動內容簡介:
此次兩天的學術交流活動,主要包括四場專題演講、七場小型論壇、四場實務工作坊與兩場主題論壇,其活動內容說明如下:
專題演講一、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委員進行主題為[數位臨床時代],主持人為亞洲大學柯慧貞副校長主持。唐政委透過Slido網路平台使用,和與會會員進行線上的問答。聽眾所提出問題可區分為四大項目,分別是數位時代的心理疾患、運用數位創新臨床心理服務的議題、媒體傳播與AI智慧醫療等,唐委員則針對上述的提問逐一回應,整體而言可區分為下列幾點:
專題演講二、由英國劍橋大學認知與腦科學研究中心教授 Tim Dalgleish教授進行主題[跨診斷取向的心理健康],在台灣大學心理學系陳淑惠教授之主持下進行演說。Dalgleish教授透過回顧過去DSM(精神醫學診斷手冊)之發展歷程,討論過往在不同的診斷準則中,受到疾病間共病、診斷準則的變異等影響下,似乎存在看似不同但內涵卻相近的心理病理機制,透過過去研究的回顧和整理後,發現在不同的心理診斷之間,卻有著相似的心理病理機制。對臨床心理學,特別是心理治療而言,相似也共通的心理病理學特性,將有助於日後的心理治療技巧與計畫發展之依據,包括:分類系統、生理心理社會歷程與臨床介入相互整合,以發展更適合的治療取向。
小型研討會的部分,包括:台鐵太魯閣號意外事故臨床服務經驗分享、疫情下兒童團體心理治療-實體走向線上之歷程與成效等兩場。在台鐵太魯閣號意外事故臨床服務經驗分享的小型研討會,由佛光大學心理學系龔怡文教授主持,分別有三位臨床心理師:陳百越、高振傑和賴亭葳進行報告,分享在太魯閣號意外發生後,如何進行災區進行傷患救援外,並且當時所進行之相關介入方案,以及後續之追蹤方式,幫助臨床心理師在日後面對可能的重大交通意外事件時,可以進行介入的方向與重點;疫情下兒童團體心理治療-實體走向線上之歷程與成效的小型研討會裡,由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兒童發展中心湯素琴臨床心理師主持,由蔡佩姍、洪兆怡和江懿雅臨床心理師分享如何將原本實體進行的兒童心理治療團體,透過線上工具方式,與其他兒童個案進行團體心理治療,以及可能遇到哪些的困境,需要後續進一步的克服,幫助從事兒童臨床心理服務之臨床心理師,可以因應疫情,逐步發展適合的線上兒童心理治療團體。
主題論壇的部分,主題為遠距/通訊心理實務的本地困難與議題,由佛光大學心理學系游勝翔教授主持,邀請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劉彥君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黃芸新教授、中正大學心理學系陳怡群教授、黃天豪臨床心理師和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劉同雪教授進行報告與分享,在實際進行遠距治療的過程中,過去所面臨的困擾,提出相關的解決措施外,也針對日後可能有的困擾提出適度的建議,幫助臨床心理師發展遠距治療之可能參考。
實務工作坊的部分,主題為成癮面面觀,由國立中興大學基因體暨生物資訊學研究所張芸瑄教授主持,邀請亞洲大學柯慧貞副校長、張瑋哲先生、施雅羚臨床心理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學系黎士鳴教授進行報告,包括:網路成癮之現況調查、以及與網癮相關之風險因子調查等,另有針對藥愛Chemsex之實務工作進行經驗分享,以及以GREEN模式協助藥癮者度過戒癮之歷程,以降低再次復發之風險。
專題演講三、由加州柏克萊大學心理學系Allison Harvey教授進行主題為[跨診斷概念之臨床應用:以兩個案例說明],主持人為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楊建銘教授主持。初期是由Allison教授錄製報告之影音檔案,透過撥放影音檔案的方式,幫助學員了解跨領域診斷應於睡眠障礙和雙向疾患之應用,事實上,過去研究顯示在睡眠障礙疾患在睡眠表現上和躁症個案之睡眠狀態似乎有所重疊的情況,因此,如此重疊的過程中,是否意味著兩者之間在睡眠周期和情緒調節有著相似的影響,藉著上述的提問,Allison教授開始研究兩者之間的跨診斷影響歷程。
專題演講四、由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主任進行主題[COVID-19對Mental Health的影響],在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楊建銘教授之主持下進行演說。方俊凱主任首先回顧Covid-19之發展歷程,幫助在場會員了解Covid-19疫情爆發的過程,此外,開始分享隨著疫情的發展,其所帶領的團隊如何幫助民眾與可能的染疫個案進行相關的協助和處遇,特別是提到醫療人員在期間所產生的耗竭感受,藉著不同程度的增能方式,幫助工作人員度過疲累的防疫工作,帶給在場的會員有不少的啟發和感動,感受到醫療工作人員的辛勞。
小型研討會的部分,包括:一招半式走不了天下-看見腫瘤心理議題的多樣性、偽裝與偵測、認知復健的台灣演繹38年-整合全人醫療照護之運用與實踐、眼動追蹤在臨床心理學的應用:注意力偏誤與注意力控制功能的探討、Covid-19之下的身心健康探討等五場。
主題論壇的部分,主題為台灣政治暴力創傷圖像,由長庚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蘇逸人教授主持,邀請中央研究院彭仁郁教授、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彭榮邦教授、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翁士恆教授、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李宛霖教授、長庚大學蘇逸人教授進行報告與分享,關於過去戒嚴時期受到政治迫害之相關人員,在面對過往之政治壓迫下所產生的創傷反應,以及走過迫害後之現在,有那些因素幫助其度過,進而產生個體自我意象的轉換歷程,作為關注政治迫害與正義議題之臨床心理師有所了解。
實務工作坊的部分,主題為家事事件臨床心理實務分享:程序監理人、睡眠心理介入工作坊: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在共病不同臨床疾患之應用、遠距醫療等三個主題。在程序監理人之實務工作坊裡,由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吳進欽教授主持,由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郭乃文教授、許芳卿臨床心理師、黃春偉臨床心理師、劉美蓉臨床心理師報告,介紹其過往從事程序監理人之經歷,以及對於程序監理人應具備之相關知能進行說明,並且分享特殊之接案經驗。此外,在睡眠心理介入工作坊: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在共病不同臨床疾患之應用,則是由中原大學心理學系詹雅雯教授主持,邀請李偉康臨床心理師、邱上誠臨床心理師和黃雅娟臨床心理師,介紹如何透過認知治療之方式協助不同臨床疾患之失眠困擾,幫助他們培養較為健康的身心狀態。最後是遠距醫療工作坊,則由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呂信慧教授主持,由長庚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古黃守廉教授、呂信慧教授、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王韋婷教授進行介紹,分享其進行遠距醫療時可能遇到的困擾,以及建議相關的排出障礙方法。